close

只要是稍稍了解三國故事的朋友,對於本文主題要談的「蠻王」孟獲,應該都不陌生。既然不陌生,又如何能稱作「被遺忘的野心家」呢?

 

是的,孟獲也都算是知名的三國角色,不過歷史上的孟獲,卻與《三國演義》的孟獲完全不同,因此藉由此次機會,來揭開孟獲被遺忘的真實面紗。

 

《三國志》作為一個官方正史,是以東漢-曹魏-西晉作為歷史主軸來記述,曹魏才是漢朝的正統繼承者,蜀吳兩國只能算是偏安餘孽。可是以民間的觀點來看可就不同了。

 

《三國演義》以蜀漢作為主角,劉備陣營是正義的化身、光明的象徵,即使他們在歷史上有著道德瑕疵,在《三國演義》中則全部抹平;反倒是無辜的魏、吳人物,就算根本沒做的壞事也要賴到你頭上。所以在閱讀《三國演義》時,看到關羽被殺、丟失荊州的時候心情會開始低落;又陸續看到張飛死了、蜀漢在夷陵輸到脫褲、劉備鬱鬱而終,讀到這邊就很想仰天呼喊:為什麼好人沒好報啊~~~!

 

接連失去了這麼多喜愛的蜀漢角色,接下來還得看諸葛亮怎麼北伐都打不到長安,最後星落五丈原,讀者還不把書撕掉跟你拼命?為了避免讓讀者的情緒一路低落下去,《三國演義》就在劉備病逝與諸葛亮北伐的中間,虛構了長達四回餘的歡樂無限篇章-諸葛亮南征。

 

《三國演義》對於南征的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南中三郡太守-雍闓、朱褒、高定。他們聯手與蠻王孟獲勾結叛亂,然後被諸葛亮用離間計所破;第二階段進入了充滿異國風情的南蠻討伐,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讓南方從此心誠悅服。諸葛亮南征篇有個特點,就是蜀漢一線將領幾乎全數參戰,而且無人陣亡,把虛構的南蠻將領打得落花流水,尤其孟獲更是整個故事的爆笑源頭,沖淡了不少蜀漢後期的悲傷氣氛。

 

小說歸小說,歷史上的諸葛亮南征,其實一點也不歡樂。所謂的南中三郡太守,只有朱褒才是蜀漢派任的地方官員。雍闓是世居南中的豪強,而高定則為「夷率」,他才是貨真價實的蠻王。

 

高定與雍闓從一開始就對蜀漢政權很有敵意,高定早在劉備跟曹操爭奪漢中時,便開始在南中作亂,可說是南中造反界的老前輩;雍闓則是趁著孫權擒殺關羽、佔領荊州的混亂期,殺掉當地太守自立,投向吳國;朱褒則是一直到劉禪即位時才以太守的身份舉郡反叛。孟獲也和雍闓一樣,是在南中地區具影響力的大族。在《漢晉春秋》裡頭記載,孟獲在南中「為夷、漢所服」,也就是說在南中原住民與遷居漢人之間,孟獲扮演著調解兩方紛爭的重要溝通管道。這樣的角色沒有一定閱歷與知識,是難以勝任的。

 

做一個大膽的假設,真實的孟獲像是德高望重的耆老,並非《三國演義》中孔武有力又傻呼呼的蠻王。

 

從上述可以推測,南中叛亂不是互通聲氣的計劃,而是有共同敵人但各行其是的行動。雍闓甚至為了尋求高定的支持,請孟獲擔任使者出面遊說。後來大概是利益談不攏的原因,導致兩邊打了起來,雍闓被高定的部將所殺。後來由孟獲繼承了雍闓的勢力。南中叛亂是處理劉備入主蜀地以來,便開始存在的問題,但因為當時劉備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解決,所以只好一直拖著。劉禪繼位後,諸葛亮好不容易將國內情勢穩定,終於能騰出手來南征平亂。

 

諸葛亮南征的過程非常迅速,高定與朱褒很快地就被殲滅,也因此《三國志》並未記載詳細過程。至於為什麼高定與朱褒說殺就殺,孟獲就非要「七擒七縱」呢?這也是因為孟獲身為「夷漢橋樑」之故,諸葛亮需要這樣夠份量的人來為他安撫南中。

 

雖然歷史的諸葛亮南征與《三國演義》的版本迥異,不過宗旨倒是殊途同歸,那就是「攻心為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mebodySue10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