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先前提過的趙韙與張羨,多少反映出漢末中原的族群流動下,衍生出來的「本土」與「外來」之間的矛盾。在《山越煞星的華麗挑戰》中,對於孫吳政權在對抗山越是不遺餘力,直到晚期晉吳對峙,山越問題依舊沒有獲得有效的解決。

 

在吳末帝孫皓在位時期,就發生了一起有點搞笑的山越叛亂事件。

 

孫皓是一位集所有亡國之君特徵之大成的皇帝,好酒色、濫殺、迷信、窮兵黷武,在他的統治下人心惶惶,國勢也江河日下。孫皓因為一些沒有根據的讖言,斷然將國都從建業遷到武昌。武昌雖然也是孫吳的戰略要地,不過土地貧瘠、生產力有限,並不是一個適合成為首善之都的地方。正是因為這樣,使得孫皓以降所有官員、兵士的生活所需,都必須從建業運送。建業處於長江下游,將物資送到武昌必須逆流而上,使得運輸成本大幅增加。孫皓這種不必要的無謀之舉,只是在壓榨老百姓。終於,被奴役已久的山越百姓受不了了,於是在吳郡的永安縣(大約今日在杭州周遭的地域)揭竿起義,兵力超過一萬人。

 

起事的山越首謀名叫施但,他與過去的山越叛亂的行動有些不同,首先他先俘虜了封侯於當地的皇族孫謙,作為起義軍的名義首領。孫謙是孫皓同父異母的弟弟,以孫謙在血緣上與孫皓之相近,充當神主牌是非常有價值的。施但帶著孫謙,一路往建業進軍,他們設想若是順利攻陷故都建業,將孫謙推上皇位,便可與武昌的孫皓出現「一個孫吳,各自表述」的局勢。建業在資源上佔優,孫皓又搞得天怒人怨,要是計劃順利,說不定還能進一步造成孫吳帝國的分裂,施但可就成為山越的「民族英雄」了。

 

施但固然大方向是對的,不過他卻忽略了一個殘酷的事實-他們的軍隊連副像樣的鎧甲都沒有,幾乎都是打著赤膊。一萬多個肌肉猛男看起來固然是養眼,但他們畢竟不是三百壯士,跟有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建業守軍相比,無疑是送死的份。施但的綺麗夢想,就在一個兩光且致命的疏忽而幻滅。孫謙被擄走已經夠衰了,還因為孫皓的多疑,最終被賜毒酒自盡,有夠倒楣。

 

施但的反抗,多少也讓孫皓腦袋清醒了點,兩個月後他又摸摸鼻子將國都遷回建業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mebodySue10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