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董卓的倒台,在漢末三國歷史當中,是一個極為關鍵的事件。從此之後朝廷的實力大衰,天下諸侯並起,中原陷入了長期的動盪不安中。

 

大家喜歡把目光集中在曹操、袁紹、劉備等北方割據勢力的消長,對於南方的變化,除了孫策在江東的事蹟外,相對而言就認識不多。《三國演義》到了官渡之戰後,故事主要舞台才隨著劉備轉移到荊州,此時的荊州已經在劉表的掌控之下,好像荊州一開始就是劉表當家似的。雖然劉表的性格「外寬內忌」,而且晚年對於接班人的猶疑,使得他在歷史評價上並不是太好,但早年的他頗有英雄氣概,攏絡當地豪族控制荊州,並擊殺當時與袁術合流的孫堅,以襄陽為據點逐步擴大統治範圍。

 

東漢建安三年,也就是公元一九八年,此時曹操大致上控制華中,袁紹也在河北取得絕對強勢的地位。中原出了兩名霸主,其餘的諸侯開始要做出該往哪一個陣營靠攏的選擇了。劉表的想法是與當時贏面較大的袁紹聯合,對曹操進行包夾之勢,不過荊州南部的長沙郡,卻有不一樣的聲音。

 

當時的長沙太守名叫張羨,據《三國志》引裴注《英雄記》所述,張羨出身荊州南陽郡,並且在荊南的零陵、桂陽皆有統治經驗,加上現任的長沙,他在荊南的聲望,說是「喊水會結凍」也不為過。張羨在荊南的勢力,令身為荊州牧的劉表感到不快,他是士人出身,又是漢室貴冑,多少覺得自己比較尊爵不凡,也看不太起張羨這種本地土豪。張羨也對於劉表這種高高在上的態度感到厭惡,於是聽從幕僚桓階的建議,選擇向曹操靠攏,荊州開始分裂,戰起「南北」來了。

 

張羨手握長沙,加上桂陽、零陵、武陵三郡響應,擁四郡之眾向劉表對抗。劉表見狀當然不能坐視不理,於是也興兵予以反擊。劉表帶兵包圍長沙且「連年不下」,可見這場「南北戰爭」局勢十分膠著,張羨也並非輕率之人,是真的發起一場足以動搖劉表統治的叛變。

 

將時間拉長來看,北方最終由曹操勝利,支持曹操陣營的張羨無異是一大利多。若是曹操能夠騰出一隻手來支援荊州戰局,張羨說不定就此成為荊州之主。當然這還要算上江東孫氏的態度,可以肯定的是,往後的歷史會全盤變調。可惜張羨在戰爭途中病逝,繼承其位的兒子張懌沒有他父親的頑強,隨即被劉表所滅。劉表經此戰後,更加穩固了荊州的統治地位,之後才有延請北方名士來荊州講學,司馬徽開立他的「水鏡文教機構」一事。

 

清末民初的中醫學者孫鼎宜,認為張羨與著有《傷寒雜病論》的「醫聖」張機為同一個人。首先張機字仲景,「景」與「羨」都有仰慕的意思;再者張羨與張機都是出身自南陽郡,而且都曾經擔任過長沙太守。生平事蹟重疊性如此之高,這個質疑也不無道理。

 

假設孫鼎宜的質疑為真,那麼這個張羨的身份可就變得十分衝突,他不僅乃當地土豪、也為一方割據,更是醫學大家。後世流傳的肖像都是一臉「我是名醫」的仙風道骨,然而真實的張羨,我想身在江湖的豪俠氣息應該會更濃重些。

 

張羨可以醫治別人,卻無法醫治自己,死得何其倉促。其幕僚桓階因為替張羨出謀劃策,而被曹操所錄用,在日後更擔任曹魏的尚書令,算得上是位高權重。有如斯人才,張羨未能遂其壯志,還真有些遺憾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mebodySue10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