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說起徐晃在後世的知名度,在五子良將當中也許略遜張遼,但絕對高於樂進、于禁,和張郃不相上下。

 

《三國志.徐晃傳》開宗記載:「河東楊人也。為郡吏,從車騎將軍楊奉討賊有功,拜騎都尉。」從以上敘述來看,徐晃與張遼、樂進、于禁同為基層出身,也與張遼一樣,都曾愛上一個不回家的人。關於楊奉,在《被遺忘的野心家(七):白波車騎楊奉》已有充分介紹。

 

直到兩人遇到了曹操這位真命天子,才算是「重生吧前鬼,我還你原形!」整個戰力值爆表,強到飛天。

 

不過這段有關徐晃出身的敘述,前半段沒什麼懸念,但後面卻跟其他史料對不太上。楊奉就任車騎將軍時已是建安元年(公元一九六年),任期只有短短三個月,期間也沒有任何平定亂事的記載,那徐晃又從何談起「有功」,甚至還受封為騎都尉呢?

 

更何況楊奉起初是「白波賊」首領,是隨著黃巾起義趁火打劫的,他自己就是賊,還討什麼賊?然而徐晃的出身地河東楊縣,位置就在楊奉起家的西河白波谷左近,徐晃身為替家鄉服務的公務員,與楊奉應當是官兵抓強盜的關係啊!

 

要解開這個史料上的矛盾,就必須進行大膽的假設。其實這個假設說穿了也沒什麼,就是徐晃後來拋棄郡吏身份跟隨楊奉造反,與白波賊「同流合汙」。後來徐晃受封的騎都尉也不是因為討賊有功,而是護送獻帝劉協有功,在楊奉受封為車騎將軍時,徐晃也跟著沾了點光。

 

客觀地講,東漢末年政局黑暗、義兵蜂起,當時的徐晃少年血性,為了一個理想或者一頓溫飽,跟著白波義軍一同「覺醒」也不意外。正所謂不上梁山非好漢嘛!孫吳大將甘寧不也是「錦帆賊」出身嗎?人家還不是照樣混得風生水起的。

 

雖然我們這些後人Fans不會介意徐晃的「白波黑歷史」,但徐晃本人乃至於他的後代,都極有可能想要抹除這段過去,而這也可能和當時的社會氛圍有關。

 

曹操一向標榜「唯才是舉」,用人不拘背景與品行,一切能力至上,這也是曹操之所以能夠稱霸中原的原因之一。曹操可以將黃巾餘眾收編為青州兵,也可以大方接受「黑山賊」張燕的降伏。但青州兵因為軍紀怠弛,一度與于禁起了衝突;張燕在投靠曹操之後,就是領著高官厚祿,乖乖當一個被豢養的猛獸。

 

甚至甘寧早期率領一幫小弟投奔劉表時,也同樣受到了冷落,可見張燕、甘寧這類「任俠之輩」與正規軍之間的鴻溝,不是曹操下幾道命令就可以輕易消除的。其實這種情況直到現在也沒少見,相信大家應該能輕易理解。

 

當了解來龍去脈之後,就可以知道為什麼<徐晃傳>會有這樣矛盾且語焉不詳的記載了。

 

即使只是郡吏出身,又跟了楊奉這個江湖味重的老闆,但徐晃的見識可是讓人刮目相看。他向楊奉提出了兩個建議,一是護送天子返回洛陽,二是投靠曹操。第一項建議能讓楊奉從反賊洗成忠臣;第二項建議則能讓楊奉像張繡、張燕在權力風暴中脫身,得以安享晚年。

 

不得不說,徐晃雖然只是郡吏出身,又和白波賊關係曖昧,但他的建議堪稱卓識遠見,以當時楊奉的實力而言,徐晃的路線已能算得上是最佳解了。可惜楊奉聽從了第一個建議,最重要的第二個建議卻臨陣變卦。結果就是楊奉連本帶利輸個精光,不但搞低自己的格調,最後還被劉備所殺,下場十分難堪。

 

堅持路線的徐晃,後來在曹操麾下立下的豐功偉業就不再贅述。較為有趣的是,徐晃的軍事風格似乎也受到了他過去經歷影響,凡事「儉約畏慎」,相當重視營造「立於不敗之地」的態勢,換句話說就是「穩紮穩打進一球」,為五子良將中最為謹慎也最拘束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徐晃並非每一仗都要殺人全家,他會依據不同的狀況,而適當選擇柔性的勸降戰術。雖然張遼也曾有勸降紀錄,但張遼所偏重的是「義」,而徐晃則以「仁」為本體,表現在具體的行為上。

 

即便徐晃深受曹操器重,且全心全意為其霸業努力打拼,但他終其一生都「不廣交援」,或許也和徐晃那不願多提的「白波黑歷史」多少有點關係。

 

在曹操麾下沒能交上什麼朋友的徐晃,和關羽卻是死黨兼換帖。除了兩人皆出身河東郡,以及曾短期共事過之外,早年的「𨑨迌人」經歷,相信也是讓他們惺惺相惜、情不自禁的主要原因之一。

 

畢生戒慎恐懼、固守本分的徐晃,軍事成就上幾無敗績,人生的結束也稱得上是壽終正寢。結果《三國演義》卻寫成孟達將其一箭射殺,真的是要為徐晃來伸一下冤,人家一輩子努力經營的形象就這麼毀了。

 

公明兄,您辛苦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mebodySue10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