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過去在<無用謀主與狗頭軍師>一文中,曾經開玩笑地提過所謂的「上中下痴心絕對」,也就是漢末三國時期誕生的三大戰略。分別為沮授的鄴下對、諸葛亮的隆中對,以及魯肅的榻上對。

 

說到魯肅這個人,在《三國演義》跟《三國志》中的際遇大抵相同,但性格簡直完全相反,根本就是「人格分裂」。《三國演義》的魯肅是個唯唯諾諾的老好人,不僅被諸葛亮呼來喚去耍得團團轉,還因為關羽的單刀赴會而嚇得「魂不附體」,在三國這場大戲中,負責被整出糗的甘草角色擔當。

 

正史的魯肅可就不是這麼回事了,基本上可用八個字形容-「仗義疏財,俠氣縱橫」。魯肅出身臨淮東城,東漢時劃歸於徐州的下邳國,由於他家境富裕又適逢亂世,因此從不吝惜救助廣大苦難的同胞,當散財童子當到都被親戚說閒話,眉頭都不皺一下,說有多狂就有多狂。

 

有錢人吃飽太閒,就會健健身練練武聊以消遣,魯肅也不例外,肌肉堪比美國隊長不說,連擊劍騎射都有一定段數,此外他還暗自養了一批私家兵,光從史料上的文字敘述,都已經聞得到濃濃的雄性荷爾蒙了。這樣的硬漢竟被《三國演義》扭曲成小孬孬,真是六月飛雪一大冤啊。

 

魯肅和江東孫氏政權的第一次接觸始於周瑜。當年周瑜手頭拮据,麾下兵士的糧餉就快要發不出來了,輾轉得知有個叫魯肅的有錢凱子拼命亂撒錢,於是帶了幾百人到魯肅家拜訪,向他請求捐獻點米糧應急。魯肅得知後也沒讓周瑜空手而歸,順手指了院子兩座大糧倉的其中一座,示意周瑜可以將一整座糧倉帶走。

 

這則「指囷相贈」的故事,令周瑜與魯肅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更成就了一段千古美談。不過仔細想想,要是有人帶著幾百個兄弟請你捐獻,你不給也不行啊!這根本是搶劫嘛!

 

隨著局勢演變,徐州陷入了戰亂,魯肅攜家帶眷百餘人渡江投奔周瑜,周瑜拿人手短,基於道義也只得全數收留。從這時開始魯肅加入了江東孫氏。

 

從上述魯肅的生平,倒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不管是疏財養士還是指囷相贈,魯肅所信奉的道理便是「捨得」。他不會被眼前事物所迷惑,表面上是敗家,實際上他賺的是名聲以及一批自衛武力,以因應漢末黃巾之亂、軍閥割據的亂世;表面上是割了一半財產資助周瑜,實際上是賺得了一個得以安身立命、盡忠效力之處。

 

周瑜在孫家的地位舉足輕重,由他來引薦比自己主動投靠的效果天差地別,果然當時孫策「雅奇之」,繼任的孫權更是「貴重之」,魯肅在江東所受到的禮遇,幾乎等於他過去在徐州的富豪生活水平。

一座糧倉換一家老小下半輩子穩定優渥,這筆買賣太值得了!魯肅打從骨子裡就是一個觀念通達透徹的商人。

 

榻上對,就是這麼一個通達透徹的魯肅,才敢提出來的痴心絕對。

鄴下對的核心理念是「迎天子以令諸侯」,隆中對則是「復興漢室」,兩者的共通點是肯定漢朝的價值,並運用這份價值完成統一神州的志業。

 

當時曹操逐漸平定北方,獻帝劉協的許都朝廷坐得越來越安穩,當時雖然尚有劉表、劉璋、張魯等諸侯,但大夥兒都程度不一地忠於漢室,至少檯面上是這樣,膽敢表露出挑戰漢朝的野心份子都死得差不多了。

 

在當時那樣的時空背景,魯肅開宗明義就告訴孫權「漢室不可復興」,並且「建號帝王以圖天下」!

 

孫權聽完魯肅的榻上對後,急忙回道:「我目前只是想著該如何扶持我朝大漢,你講的這些會不會有點超展開了啊?」可以想見孫權內心有著多大的震撼。

 

榻上對的想法固然很好,但時勢變化太快,曹操舉兵南下,不費什麼力氣便佔領荊州。榻上對要實現,第一階段得「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換句話說把荊州必須拿在手裡,孫權才有稱帝的本錢。

 

魯肅的應變之道,則是拉攏劉備合力抗曹。雖然劉備當時也落魄得很,但他是少數被世人所普遍肯定的「英雄」,況且劉備在在荊州耕耘已久,他對於劉表舊部的號召力,一定遠勝長年與劉表為敵的孫權。也因為這樣的改變,導致赤壁戰後魯肅力主將荊州的主權讓與劉備。

 

所謂借荊州,我認為正是魯肅一貫的「捨得」之道。荊州是借出去了,但換取的是一個有著共同強敵的盟友,只要劉備杵在那兒,曹操就無法專心對付孫權,兩方分進合擊,就可以製造出一個互相制衡的「三國鼎立」。

對魯肅而言,借荊州不只是讓利,也是豎起一道拱衛江東的屏障,因此他終其一生都在極力維護這個衝突不斷的孫劉聯盟。只可惜這份堅持隨著他的生命而消失了,接任魯肅的呂蒙「白衣渡江」奪下荊州,劉備因為起兵復仇慘遭大敗,蜀漢國力大為削弱;孫吳終其一朝則守成有餘,進取不足。

荊州情結難解,魯肅的用心連孫權也難領,孫權日後在議論魯肅時,便是指責他一味讓步、委屈求全。

魯肅的苦心誰人知啊、誰人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mebodySue10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