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拜孫權晚年的「老番癲」所賜,二宮之爭對於孫吳的傷害之大,就像是地縛靈作祟似地糾纏著這個帝國直至滅亡為止。此後孫吳政權期間所發生的種種荒唐事,幾乎都可以追溯到孫權在處理繼承人問題上的拙劣-也就是不處理。

 

儘早決定繼承者的人選,除了斷絕野心份子趁機興風作亂之外,也能讓太子殿下有時間做心理建設,與他的「中庶子」-也就是所謂的伴讀書僮,培養感情與默契,等到皇帝駕崩的時候,可以從容接班、無縫接軌。

 

二宮之爭的結果兩敗俱傷,孫權改讓年紀最小的兒子孫亮繼承大統,原太子孫登的預備執政班子早死的早死、流放的流放,僅剩一個諸葛恪獨撐大局。孫亮即位時年僅十歲,根本無能為力與諸葛恪唱好君臣雙簧,再加上諸葛恪本身性格上的偏差,結果被宗室孫峻、孫綝趁虛而入,這其中詳情可見拙作<小時了了>,故不再贅述。

 

孫亮後來被迫退位,孫休倉促坐上龍椅,情況演變至此,恐怕連孫休自己都沒想過會有坐上龍椅的一天,即使僥倖除掉了擅權亂政的孫綝,但國家政務總還得找人接手啊!在這樣的背景下,孫休只能從他已知的人脈網中,找個可靠的來救火,於是乎他任命了濮陽興擔任丞相。

 

濮陽興過去就與王爺時期的孫休交情頗深,除了中央與地方皆有歷練外,名聲也不錯。從過去的履歷來判斷的話,濮陽興似乎也不算是個太糟的選擇,而孫休在位期間也是相對而言較為平穩的時期。然而濮陽興畢竟沒有修過「伴讀書僮」的課,和孫休一樣都是臨陣磨槍,一旦真的接掌了國家機器,問題便接踵而來。

 

在濮陽興丞相任內,不僅所推動的大規模造田工程全面失敗,損失了大量勞動力,引發不小的民怨;位於國境之南的交趾也出現了叛變,這段故事在<被遺忘的野心家(八):瞬殺將軍呂興>有做過介紹。總之是灰頭土臉,民調直線下滑。

 

孫休在位期間短短六年,在他駕崩之後,執政團隊匆忙上場的情形又再度上演,而且更加糟糕。原本按照孫休的遺願,應該由太子孫𩅦繼位,但此時突然殺出一個「程咬金」,打亂了原先應無懸念的接班計劃。

 

這位「程咬金」名為萬彧,他當時極力遊說濮陽興,皇帝應由當年因「二宮之爭」遭罷黜的前太子孫和之子孫皓擔任。孫皓當時已經成年,而孫𩅦當時至多不過十來歲,為了避免挾幼主操控朝政的問題再度發生,濮陽興最終違背了孫休的意願,改迎立孫皓為帝。這件事在拙作<孫吳男兒的死亡詛咒>已有介紹,但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

 

萬彧之所以如此熱心,根本是因為萬彧與孫皓之間的關係,就如同濮陽興與孫休一樣麻吉麻吉,完全是帶著攀龍附鳳的投機心態才推薦孫皓的。

 

真正的悲劇現在才開始。

 

孫皓即位起初還能逢場作戲,裝一下明君的樣子。才過了四個月,孫皓的變態心理便發揮地淋漓盡致,這讓濮陽興後悔不已,在私下場合透露了自己的後悔。結果因孫皓而「空降」孫吳政治核心的萬彧,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他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竟向孫皓告密,濮陽興也因此遭到流放、殺害。

 

濮陽興死後,丞相的位子由老臣陸凱接手。陸凱來頭不小,乃吳四姓陸家族人,陸遜是他的父執輩。除此之外陸凱也是文武雙全的大才,自孫權時代開始便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有這個陸凱在,孫皓再怎麼猖狂,也總得看他幾分面子,不敢拿他怎麼樣。

 

孫皓為了制約陸凱,刻意將丞相分為左右,並安插萬彧來擔任右丞相,兩人一左一右,左左右右。儘管有孫皓、萬彧這兩個活寶大鬧朝廷,但陸凱就像是顆定風丹,保護著孫吳這艘破船,在狂風暴雨中不至於沉沒,能夠繼續勉力航行。

 

直到陸凱病逝,唯一能節制孫皓與萬彧的枷鎖也沒了。萬彧沐猴而冠,身為丞相卻無丞相應具的氣度和擔當,既無法引領國家,也無法控制孫皓這位昔日老友、今日皇上的變態行徑,自己最終也小命不保。 曹操在確立曹丕為正式繼承人後,所為他安排的人才如陳群、司馬懿,在日後均大放異彩,為曹魏帝國日益富強。

 

曹操在他生前排除了這個隱憂,不過孫權卻始終沒能逃出這已有多次前車之鑑的迷霧。 爬梳濮陽興、萬彧這兩位丞相的起與落後,更加應證了一句硬道理:你不解決問題,問題就會解決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mebodySue10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