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就把曹魏五子良將的系列文給完成了。在構思要如何用不同角度詮釋這五位大將的過程中,也有了不少的心得,因此想再撰寫一篇文章跟大家分享。本文純屬個人主觀的感想,如果有與各位想法相左的,就姑且當作一種參考吧!

 

陳壽在《三國志》當中,為五子良將傳記的排列依序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相信陳壽是想藉由此舉,來做一個整體評價上的高低。

 

蜀漢方面的版本較為單純,也比較沒有什麼爭議。關羽、張飛跟隨劉備最久,功勞也最大,張飛對關羽又以兄長事之,拿下冠、亞軍毫無懸念;馬超雖是最後加入蜀漢陣營,但他原本是諸侯級別的人物,因此排第三;黃忠與趙雲理論上應當平分秋色,但黃忠勝在他有亮點功績-斬殺夏侯淵,躋身第四。

 

反過來看曹魏版本的五子良將,除了張遼的頭等艙位置可以坐得踏實之外,誰是老二就很有得吵了,每個人都有每個人心目中的五子排名。至於我個人而言,五子良將孰優孰劣牽涉太多因素,也不覺得有太大的意義,不過我倒是想試圖拆解陳壽版本的五子排名。

 

先從代表作來看,張遼、張郃、徐晃三人各擅勝場。張遼有「威震逍遙津」當招牌,張郃有粉碎諸葛亮野望的「失街亭」,而徐晃則是逼退武聖關羽的「樊城戰」。樂進與于禁雖然也是功勞無數,但就是少了亮眼的敵人,所以不夠突出。可是不夠突出的樂進、于禁,卻分佔陳壽版本的二、三名,這又是為何?

 

如果從五人的結局來著手,或許就能再釐清一些思緒。首先五子之中唯獨張郃非自然死亡,還是中伏戰死。姑且不追究細因,身為一名武將,這樣的結束無疑是個恥辱,因此在評價上就不免大大扣分。

 

雖然論到人生結局,于禁完全可以大喊「誰能比我慘」,而且又是連續降了關羽跟孫權,地位崩壞程度比起張郃猶過之而無不及,怎麼就硬是比張郃高了一名?我想首先第一個可能是五子當中,曹操最器重且讚賞于禁,如果于禁沒有在樊城之戰滑了一跤,他極有可能在後世評價上是五子之首。

 

比較實際的證據除了<于禁傳>多有「太祖悅」、「太祖壯之」一類的記載外,決定性的關鍵在於于禁是唯一擁有「假節鉞」待遇的五子良將。假節鉞有多瞎趴,整個蜀漢歷史也僅有關羽有這樣的殊榮,可見于禁當時根本就是被曹操捧在手心上疼。

 

相比之下樂進雖然沒有突出功績,而且死得也早,但他最早加入曹操陣營,而且從一而終。忠心耿耿的形象再加上不過不失,或許是讓他站穩二把手位子的原因。

 

至於同樣也是零缺失的徐晃,之所以敬陪末座的原因,恐怕與他早年的白波賊經歷脫不了關係,說不定跟著楊奉燒殺擄掠的骯髒活也沒少做,但也有可能是跟他保守的戰法作風有關。同樣是不愛出風頭的趙雲,也在蜀漢受到老么的待遇。

 

總而言之,基於上述的想法,我想對曹魏五子良將再做一個簡短的結論。

 

張遼起初所託非人,但仍能秉持基本道義到最後一刻。加上他是五子之中唯一有行政經歷的將領(魯相),又擁有享譽國際(孫吳無人不知)的過人膽識與武藝,亦深受下屬愛戴,五子之最當之無愧。

 

樂進在戰場上的風格與張遼相類,但就如同貝基塔與悟空、飛影與幽助、流川與澤北一樣,就差這麼一點點。但念在他履歷單一,一個「忠」字就在德育分數拿下滿分成績,搶到五子中的第二。

 

于禁以治軍能力著稱,是最有大將範兒的武將。長年保持良好形象的他,也是老闆的心頭好,可惜過於重視形式,而忽略了人性的溫度(這點張遼就做得恰如其分,溫度適中)。晚年的樊城之敗更是致命傷,數十年的苦心經營功虧一簣。

 

張郃雖成名甚早,但卻是最晚加入曹操陣營,戰術靈活又懂交際,在五子之中混得最好、其武將生涯也最長。但或許就是八面玲瓏的手腕,並不太符合武將該有的質樸樣貌,不免有點流里流氣。再加上人生結局不甚光采以及與司馬氏那難以形容的關係,少數會讓諸葛亮忌憚的名將就這麼掉了不少分。

 

徐晃在其武將生涯上,該表現的都表現了,晚年也是安全下莊,怎麼樣看都不應該敬陪五子良將的末座。若真的硬要雞蛋裡挑骨頭,也只能拿他「儉約畏慎」的處事方式來說嘴。又或者他的白波賊陰影真的很難讓世人遺忘吧!曹魏畢竟到最後仍然是個重視士族的政權。

 

不知道諸位看倌又怎麼解讀陳壽版本的排序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mebodySue10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