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眾所皆知三國實在是個太多人講到爛掉的老生常談,雖然我自己也莫名在這紅海裡攪和,但在構思題材時,總是有意無意地避開過於熱門的人物與話題。即使不免俗得提到不可,也希望盡量找到不同的角度切入,力求帶給各位一些新鮮感。

 

但這次我可是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想要聊聊曹魏政權中最具才幹、威望的外姓武將偶像團體-「五子良將」。

 

只要是稍微對三國歷史有點認識,或是有看過拙文<山越煞星>的,對於曹魏五子良將應該不陌生。不過為了服務新入三國坑的朋友,請容許我稍微再囉嗦一下。

 

五子良將源自《三國志.魏書》中,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五名將領合為一傳,陳壽對他們的事蹟做了以下總結:「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更精細地說,這五位乃曹操打天下時,除了諸曹夏侯之外,軍事貢獻最大的將領。

 

在此系列打頭陣的,想當然就是「五子良將」之首的張遼張文遠了。

 

相信各位在看到我稱呼張遼為五子良將之首時,或許心中會有不同的見解。這是因為<張遼傳>列為其餘四人之前的緣故,當然還有一個理由是我個人的見解。至於是什麼理由,暫且按下不表。

 

張遼身為三國一線人氣角色,為曹操立下降昌豨、破柳城、平灊山等諸多功勞,當然還有其最具代表性的「第二次合肥之戰」。張遼帶領八百壯士,殺得孫權軍隊大亂,不僅讓孫權這輩子聽到張遼的名字都會挫一下,還讓整個江東人民日後對張遼的印象就好比「虎姑婆」跟「警察叔叔」一樣,成為哄小孩的最佳利器。

 

關於以上那些張遼的光榮戰史,許多高手前輩們已多有論述,再重複就是浪費大家時間了。本篇其實是想討論張遼在投入曹營前的際遇,究竟張遼是如何煉成那位威震逍遙津的「合肥殺人魔」的呢?

 

張遼的人生前期可算是命運乖舛,頂頭上司從丁原換成董卓,再從董卓換成呂布,之後又隨著呂布轉戰四地。由於張遼數次轉換陣營的原因都和呂布有關,所以無論是《三國演義》或是後世的相關創作,都將張遼形塑成對呂布忠心耿耿、不離不棄的部將,更有甚者還會讓張遼說出「讓我來繼承溫侯之志吧」之類的肉麻話。

 

雖然這樣的主從關係相當具戲劇性,很符合大眾的口味,然而細讀歷史之後,便會發現好像不全然是那麼回事。

 

張遼與呂布兩人皆出身自并州,也同樣是因為勇武之名被時任并州刺史的丁原所發掘,從而踏上仕途,也就是說張遼與呂布一開始可是同僚關係,誰也不從屬於誰。之後董卓因垂涎丁原麾下的北方雄師,因此策反呂布將其誅殺,從而奪取丁原的兵權。

 

丁原除了是并州刺史,還身兼另一個名為「騎都尉」的軍職,而在丁原被呂布所弒後,董卓立刻讓呂布補上騎都尉的缺。這意味著丁原的并州兵,經由「官方程序」轉移到了呂布手中。

 

呂布後來又因為耳根軟,殺掉了與他恩若父子的董卓,並一度掌控朝廷時,騎都尉這個位子便由張遼擔任。這可以解讀成呂布把本屬丁原的并州兵,再度交付給了張遼。至於呂布為什麼要在這個時間點上作出這件事,我個人對此作了一個大膽的假設-這批并州兵甚至於張遼本人,內心根本不服呂布這個「反骨仔」。

 

試問如果你是張遼,過去的同事因受利誘而將提拔你的長官幹掉後,成了你的新任長官,然後沒多久他又為了私怨幹掉另一個高層。你對這位新長官的觀感能好到哪去?

 

呂布是因為并州兵權才得以進入董卓朝廷,所以無論如何都要牢牢抓住,但一到他殺掉董卓取而代之,有了調動中央的權力後,這支對他頗有怨言的部隊也就不必強求,而是交給同樣是并州出身的張遼。

 

從騎都尉三度換人一事可以看出,張遼此時已在并州兵中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以及他跟呂布還是有些情誼在,乃至於願意充當呂布與并州兵之間的連結。

 

後來呂布因懼怕報復,大力掃蕩打壓涼州出身的官員(因董卓也是涼州出身),這讓董卓舊部李傕、郭汜等人有了可趁之機,集結涼州勢力反攻長安。這麼一來一往,涼州與并州已成了死敵,因此并州兵再怎麼不服呂布,也只得灰頭土臉地隨著他逃離長安、浪跡天涯。

 

接下來有關呂布和張遼的史料記載,又可以進一步強化了并州兵不服呂布的假設。

 

當呂布入主徐州後,他所帶來的幕僚部屬當中,唯獨張遼擔任「魯相」這個職務。魯相就是魯國的行政長官,在位階上與郡守同級。呂布此舉或許是帶著酬庸跟彌補的心態,讓張遼與并州兵有個安身立命之處。自此之後,兩人幾乎是形同陌路、各過各的。

 

通篇《三國志》看下來,唯有一條裴注引《英雄記》的記載,提到呂布曾派遣張遼攻打劉備,但是本傳卻並未提到張遼,可見張遼在此次軍事行動中,頂多是扮演支援的角色。

 

總而言之,張遼當時極有可能只是專心經營魯國,將并州兵給照顧好,儼然成為一方「類獨立」的小勢力。除此之外,由於魯國位處泰山與小沛之間,使得張遼與「泰山寇」臧霸一眾,還有當時駐紮小沛的劉備有著良好的外交關係。這可以從日後張遼為關羽說項以及勸降同為泰山寇一員的昌豨等事看出端倪。

 

後來曹操擊敗呂布時,張遼可沒像《三國演義》那樣上演「誓死不降」的狗血戲碼,《三國志.張遼傳》不過是雲淡風輕地記載著「遼將其衆降」。張遼只是靜待徐州打出一個草頭王,然後再做出最穩當的選擇。

 

如果讓我來解釋的話,我會覺得張遼看待呂布的心態只不過是「雖然我不喜歡你,但念在過去情份我也不落井下石」,但這樣的道義也像是無形的枷鎖,壓抑著張遼的才幹。當枷鎖隨著呂布敗亡而消失後,轉投曹營的張遼就如同猛虎出閘,就連龍五都阻擋不了他。

 

沒了呂布,張遼才能成為真正的張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mebodySue10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