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身為一名偶像天團的成員,最可悲的事情不是不紅,而是紅了別人卻沒紅到自己,成了中心人物的「好夥伴們」。無奈一悲還有一悲悲,要是所有團員都紅了,就只有自己不紅,那真是慘絕人寰,完全可以說是喪盡天良了。

 

樂進,就是那最不紅的一個。

 

在這邊要稍微解釋,樂進所謂的「最不紅」,是相對於張遼、張郃、徐晃這些單飛也是天王級的人物而言。于禁雖與樂進平分秋色,但他是因為晚節不保的關係,若就事論事,于禁前期的表現也是有型有款、魅力十足。

 

再說以當時受重用的程度,樂進表現固然活躍,但大部分不是「從征」就是「別擊」,絕少自己擔正扛旗,即便入圍金馬獎,也是最佳男配角的份。

 

更諷刺的是,樂進卻是五子良將當中,在曹營年資最久的一個,其他四位看到都要叫聲學長。加上除了曹操之外,樂進也沒有跟過其他主子。生是曹家人,死是曹家鬼,從一而終。如此死忠的純情漢子,竟然沒能受到相應的人氣,情何以堪。

 

細究原因,其實倒也不難預料。兩個字-「撞衫」。

 

從《三國志.樂進傳》的記載來看,會感覺樂進這輩子都活在軍營裡,好像除了打仗,就沒別的事做。樂進打仗的方法也很直接,就是敢衝敢殺搶第一,什麼緩兵、斷糧、奇襲、火攻等進階戰術韜略,基本上在樂進身上是看不到的。

 

這個讓樂進得以鶴立雞群、引以為傲的「膽烈之風」,剛好有位名叫張遼的後進弟兄也有,而且還是更具內涵的二轉加強版。

 

樂進至少早於董卓進京前,就已經曹操底下做事了,一路到張遼投曹時,樂進可是在曹營擁有十餘年資歷的「討寇校尉」。結果張遼出來乍到就被封了「中郎將」額外加購「關內侯」,硬是比樂進大了一級。

 

兩人皆屬衝鋒陷陣型的將領,而且遲來的先上岸。可以想像樂進的鋒頭被搶盡,心中該有多麼不爽,所以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三國志》中多有樂進與張遼不和的相關記載。

 

張遼之所以有這樣的待遇,如果看了上篇的《活出自我張文遠》應該就不難理解。張遼不單純只是一介武人,他先前擔任過魯相,有一定的行政歷練,也跟青徐一帶的臧霸、昌狶等角頭有交情。按照這個邏輯走,就可以明白為什麼張遼在赤壁戰後,就專職負責曹魏東線的戰場了,他在那說話夠份量嘛!

 

有張遼這個光芒四射的明星在前,罔論樂進再勇猛,也只得屈居人下了。

 

不過又有一個問題來了,如果張遼與樂進如上述所言那樣不和,那為什麼曹操要安排張遼帶著樂進共同防守東線戰場呢?這不是明擺著要讓他們搞內戰嗎?

 

其實這項安排,就可以看出曹操用人之高明,可以說是已臻化境了。曹操具體的動機不清楚,但就我的推測,他可能是希望樂進能在與張遼的共事下,能夠脫離只能「從征」、「別擊」,將其鍛鍊成能獨當一面的大將。

 

無論曹操為何如此安排,但他為了避免這兩人可能引發的齟齬,可說是煞費苦心。首先他在安排了一位名叫溫恢的資深官員擔任揚州刺史,也就是東線戰區的行政長官。

 

這個安排的高明之處在於,溫恢過去的行政資歷多在青、徐二州,包括張遼擔任過的「魯相」,在這一點上溫恢與張遼就有了連結,至少可以確保雙方的溝通不會太差。除此之外,曹操還特地遣使向耳提面命張遼、樂進兩人道:「揚州刺史曉達軍事,動靜與共咨議。」

 

表面上是講軍務要多和溫恢商量,實際上溫恢就是扮演張遼與樂進一旦起衝突的和事佬。正所謂不看僧面看佛面,溫恢可是拿著曹操令箭辦事,諒兩人吵得再兇也不至於太誇張。

 

曹操再來的佈局就更是妙不可言了,他在張遼與樂進之間,又安插了一位李典。李典除了過去和樂進在軍務上合作過之外,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位少有的「儒將」,不僅性格穩重,而且也不熱衷追求功名利祿。曹操此舉就是希望李典能夠扮演讓張、樂兩人cool down的角色。果不其然,在日後的合肥之戰,李典正是讓魏軍眾志成城的靈魂人物。

 

《三國志.張遼傳》記載,合肥戰後「衆心乃安,諸將咸服」,這句話或許可以解釋,張遼與樂進在這段經歷中相知,解開了彼此的心結也說不定。若以結果論之,那麼曹操的用人完全可用出神入化來形容。

 

這份情誼在《三國演義》中,讓兩人的後代所承繼,所以在諸葛亮北伐期間,時常見得到張虎、樂綝這對活寶的身影,然而歷史上的張虎、樂綝相關記載甚少,有沒有參與過抵禦諸葛亮的戰役都是個疑問。

 

用一個更淺顯易懂的比喻,張遼與樂進的關係,就好比《七龍珠》裡的悟空跟貝吉塔,先是宿敵、後是戰友,大家都是賽亞人的驕傲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mebodySue10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