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國故事中的經典辯論,個人認為第一是諸葛亮來到孫吳舌戰群儒,間接協助孫權堅定意志與曹操決戰赤壁;第二名的主角還是諸葛亮,就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舌戰魏國的王朗,還把對方罵到氣死,三國的吵架王諸葛亮當之無愧。

 

但是!BUT!しかし!

 

不管是舌戰群儒還是罵死王朗,皆為《三國演義》的創作,我們家阿亮很乖的,怎麼會隨便亂罵人呢?

 

王朗在《三國演義》的形象極為醜陋,初登場是以漢朝的會稽太守身分,被孫策打得滿地爬,連城池都顧不得了趕緊出海跑路;下回出場時已是曹操剛建完銅雀臺,王朗跟著一批文官寫些歌功頌德的文章,把曹操的馬屁拍得舒舒服服。在下一次出場時,已經是曹丕準備要篡漢的戲碼了,王朗又跟著一群文官向獻帝劉協施壓,王朗講了一句有夠無良的話:「自古以來,有興必有廢,有盛必有衰。豈有不亡之國、不敗之家乎?漢室相傳四百餘年,延至陛下,氣數已盡,宜早退避,不可遲疑;遲則生變矣。」

 

王朗在曹魏初建時當上三公之一的司空,在曹叡時代又轉任司徒。後來諸葛亮初次北伐十分順利,王朗向曹叡推薦大將軍曹真出戰迎敵,還想討個功勞請纓擔任曹真的軍師。沒想到在戰場上一和諸葛亮照面,就被罵到「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

 

如此沒有羞恥心的阿諛奉承之輩,竟還享有高官厚祿,下場不悽慘些,說書人肯定會被鄉民毒打一頓、橫死在天橋下的,王朗在《三國演義》中的下場可以說是大快人心,看本土劇壞蛋前面爽了兩百九十九集,不看最後一集被車撞被火燒,家庭主婦怎會捨得關掉電視機呢?然而真實歷史的王朗,則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除了同名同姓以及人生經歷大致雷同外,其他記載跟《三國演義》是差了十萬八千里,就好比志玲姓林就是第一女神,姓顏就只能走九遍忠孝東路如此的差別。

 

《三國志》引裴注《朗家傳》提到,王朗在會稽太守任內「居郡四年,惠愛在民」,後來孫策攻打會稽時,王朗更堅決不降,而且並沒有像《三國演義》那樣腳底抹 油落跑,反而是跟孫策戰到不能再戰,王朗才親自向孫策見面談和。在《他和他的風花雪月》一文有稍微提過,孫策礙於王朗的好名聲,也不敢拿他怎樣,只好將王朗安置在曲阿這個地方。王朗是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孫策沒來由地侵略,事實上才是理虧的一方。況且王朗在敗戰撤退時仍然「收卹親舊,分多割少,行義甚著」,可見其人品之高尚。

 

會稽戰事已定,王朗是無力回天,此時剛好曹操已迎獻帝劉協,成為漢朝的代言人。他向王朗提出了邀請,希望他來到許縣為朝廷效力。王朗從曲阿一路顛簸,「輾 轉江海,積年乃至」,由於中原正戰火連綿,《三國志》雖只用這八個字說明王朗的北上,但可以想見旅途歷經多少千辛萬苦,但王朗終究還是堅持住了。王朗在曹操所領導的漢朝下步步高昇,在大理(執法機構的首長)任內,以寬容著稱,只要是有冤情之虞的罪犯,刑責盡量從輕發落,也因此在法界獲得很好的評價。

 

後來曹丕篡漢、魏朝建立,王朗在這個新王朝裡擔任司空,這與《三國演義》的記載一樣,不過王朗並沒有做逼獻帝禪讓這種齷齪勾當,就是循著朝代的輪替,以不變應萬變。或許後人會認為王朗的沉默,也等同於摧毀漢朝,有悖於他身為漢臣應盡的責任。不過當時有多少漢朝的官僚無縫接軌到魏朝,只責難王朗是不公平的,皇帝換了不代表百姓就此安居樂業啊!政事依舊是要繼續運作的,這或許是王朗當時的想法。

 

另外裴注的《朗家傳》也提到一則故事,當時王朗有一個朋友叫做劉陽,劉陽是皇室成員,他認為曹操會成為毀滅漢朝的禍害,三番兩次想找機會刺殺他但沒成功,後來便不知所終,氣急敗壞的曹操派人尋找劉陽的兒子殺掉。劉陽的兒子走投無路,只有王朗很有Guts地將他藏在自己住處,一藏就是好幾年並且鍥而不捨地向曹操求情,最終曹操拗不過王朗,總算是放了劉陽的兒子一馬。這則故事除了說明王朗的重情義外,也可以看出他對於漢朝仍是極為看重的。之後王朗大概在諸葛亮首次北伐的時間點病逝,《三國演義》只是拿了王朗去世時間的巧合,虛構了一個諸葛亮罵死王朗的戲碼。事實上王朗從來沒見過諸葛亮呢!罔論是跟他對罵了。

 

王朗的兒子王肅是當代大儒,師承在荊州與司馬徽打對台的補教名師宋忠,更重要的是王肅的女兒王元姬後來嫁給了司馬昭,他們的兒子司馬炎就是西晉的開國皇帝。王元姬應該不用多做介紹了吧!《真.三國無雙》最火紅的角色。換句話說,終結三國時代的晉武帝司馬炎,還得叫王朗一聲外曾祖父,之後西晉所有的皇帝,也都流有王朗的血液,王朗的孫子王愷也是權傾朝野的重臣。

 

歷史安排了一個極為低調的方式,讓王朗的後代子孫統一了天下。

 

雖然沒多久又開始亂了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mebodySue10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