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說《三國演義》所形塑的諸葛亮,被中國近代文豪魯迅稱為「多智而近妖」,神機妙算、百發百中,借東風小意思,連延壽續命都略懂(雖然被魏延搞砸了)。相較之下,歷史中的諸葛亮無聊多了,就是個一絲不苟的公務員。不過《三國演義》那樣神采飛揚的孔明,在真實歷史中倒有一名頗為類似的人物,巧合的是這人也剛好出身蜀地,也同樣曾經效力過劉姓皇族。

 

此人名叫董扶,在《後漢書.方術列傳》有獨立的記載,《三國志》則是出現在裴注引陳壽另外的著作《益部耆舊傳》中。

 

回顧董扶的一生,完全可以用「囂張」二字來形容。他年輕的時候就遠赴國都洛陽的「太學」念書,「太學」是當時漢朝官方設置的最高學府,可以想見董扶本身除了天資聰穎外,家境大概也不錯,才能從蜀地千里迢迢來到洛陽。「太學」主要傳授的是儒學,董扶除了研讀儒學之外,還另外加修「圖讖」。「圖讖」也是當時很盛行的預言學,能夠未卜先知,因此董扶可是最高學府雙學位。學有所成之後,董扶並未在中央任官,而是回到家鄉當起老師作育英才。真正的高手做什麼都會成功,董扶很快地又在教育界掀起一陣風暴,「弟子自遠而至」,成為了補教名師。

 

董扶的名聲也傳到了朝廷耳裡,三番兩次想請董扶任官,但無論請了多少次、條件也越開越好,董扶就是以自己身體不好為理由,屢屢拒絕。最後搞到當時的大將軍何進向靈帝劉宏推薦,再由皇帝親自下詔邀請,董扶才心不甘情不願地擔任侍中(皇帝的顧問)。董扶在儒學上的造詣,很快地被朝廷眾臣譽為「儒宗」。以董扶的聲望,要在朝廷做到位極人臣不是太難的事,不過深黯「圖讖」的他,已經預料到這個漢朝之後將會大亂,是非之地不宜久留啊!料想董扶當時也在默默想辦法脫身。恰好同為皇族、擔任太常(類似現在教育部長)的劉焉,也有感中央政治日漸腐敗,於是向靈帝劉宏建議,派遣一些清廉的正直官員外放擔任「州牧」,鞏固地方的掌握。

 

過去漢朝在地方上的實權,仍在二級行政區「郡」的長官「太守」手上,一級行政區「州」則是派遣「刺史」來進行監察督導的工作。劉焉所提議新增的「州牧」, 則是在太守之上設置一個統領一州的長官,而且行政、軍事一把抓,權力遠大於過去的「州刺史」,這項措施也是造成日後漢朝群雄割據的主要原因之一。

 

劉焉起初提出這個建議時,只是想自請成為交州牧(約今兩廣、越南北部),那邊天高皇帝遠,自己到那裏就自己當大王,遠離中央的政治亂象。董扶卻從此事看出了些端倪,他找了個時間,偷偷跑去劉焉跟他咬耳朵。

 

「劉焉大人,聽說您要自請外調到交州,恰好小弟『圖讖』學得有些心得,因此想給劉焉大人一些建議。」董扶小聲說道。

 

董扶在圖讖學上的精進,劉焉不會不知道,董扶主動要給他建議,劉焉當然求之不得。

 

「據我研究過後的結論,朝廷不久必將大亂,而益州一帶有『天子之氣』。我再重複一次,是『天子之氣』,劉焉大人應該知道怎麼做了吧。」董扶道。

 

聽到關鍵字「天子」,劉焉整個人眼睛都亮了起來,彷彿這個世界的色彩都變得更加艷麗了呢!趕緊向皇帝申請,轉調到益州擔任益州牧。董扶也趁此順勢請調,跟著劉焉到益州擔任地方的屬國都尉(主理當地治安)。董扶回到家鄉益州後,差不多過了一年就辭職,改作為時事評論家。董扶連當名嘴都做到登峰造極,董扶也有了新的稱號叫「致止」,就是評論界從他之後到此為止,不會有人比他更厲害的了,後來董扶活到了八十二歲才去世。

 

對董扶預言深信不疑的劉焉,到了益州後還真的把自己當「天子」了,他「造作乘輿車具千餘乘」。「乘輿」意思是只有皇帝或是諸侯才能使用的馬車,劉焉建造了這麼多乘輿,自立為帝的野心可說是昭然若揭。

 

神奇的事來了,不久後竟發生「天火燒城」,「天火」就是雷擊所造成的火災,而這把火竟然將劉焉所造的乘輿燒個精光。這件事情當然被認為是「天懲」,而劉焉竟也在同時痛失愛子,雙重打擊之下劉焉因此病逝。當初董扶對劉焉講的那些「預言」,看來不過是他要脫身朝廷的說詞。然而董扶並沒有欺騙劉焉,後來劉備果然在益州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擔任丞相的時候,還曾經問過有關董扶的事蹟,可見諸葛亮不僅耳聞過董扶大名,甚至可以說是仰慕他也不為過。

 

如此強者,還好沒有功名之心,不然後來的群雄恐怕會很頭痛,多了一個難纏的勁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mebodySue10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